说明:
零信任是一种安全模型,它假定默认情况下所有用户、设备和应用程序都不受信任,无论物理或网络位置如何。零信任不依赖于传统的“信任但验证”方法,而是倡导“永不信任,始终验证”的理念。这种范式转变的驱动力是人们认识到,面对现代网络安全挑战,传统的基于边界的安全模型不再有效。
在深入研究零信任的好处之前,了解支撑此安全模型的核心原则至关重要。这些原则构成了零信任架构的基础,并指导其实施。
1. 假设违规:零信任在以下假设下运作:违规是不可避免的,并且攻击者可能已经存在于网络中。这种思维方式将重点从预防违规转移到最小化其影响并减少攻击面。
2. 显式验证:零信任要求持续验证用户身份、设备状态和访问权限。每个访问请求都根据动态策略进行身份验证和授权,无论请求者的位置或网络如何。
3. 最小权限访问:根据最小权限原则授予对资源的访问权限,这意味着用户仅被授予执行其任务所需的权限。这极大限度地减少了被盗用帐户或内部威胁造成的潜在损害。
4. 微分段:零信任提倡对网络、应用程序和数据进行精细分段。通过创建隔离区域并在它们之间实施严格的访问控制,组织可以限制威胁的横向移动并遏制违规行为。
5. 持续监控:在零信任环境中,对用户活动、设备行为和网络流量的全面监控和记录至关重要。实时可见性有助于快速检测和响应异常和潜在威胁。
虽然组织必须采用零信任架构,但它提供的好处使其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安全策略。了解这些优势可以帮助领导团队确定零信任方法投资的优先级并证明其合理性。
零信任架构提供几个关键优势:
· 提高安全性:通过持续验证用户身份、设备状态和访问权限,零信任可极大限度地降低未经授权访问和数据泄露的风险。这种方法减少了攻击面,并限制了凭据或设备泄露的潜在损害。
·
· 提高工作效率:无论身在何处,员工都可以无缝访问资源,从而在任何地方安全地工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协作能力。零信任支持“随时随地工作”文化,自 COVID-19 大流行以来,这种文化变得越来越重要。
·
· 降低复杂性:零信任消除了对传统网络分段和基于边界的控制的需求,从而简化了整体安全基础设施。这样可以实现更精简、更高效的安全态势,从而更易于管理和维护。
·
· 提高可见性:全面的监控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用户活动和潜在威胁,从而实现主动风险管理。零信任的持续验证和以数据为中心的方法可确保组织更全面地了解其安全环境。
·
· 适应性:零信任架构旨在具有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使组织能够快速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和安全要求。随着新威胁的出现或员工队伍的发展,零信任可以很容易地进行更新以应对这些变化。
探索了零信任的好处,一起深入研究有效实现此安全模型的实践。
成功实施零信任架构需要一种全面的方法。需要考虑的一些实践包括:
- 建立零信任成熟度模型:评估组织的安全态势,并定义逐步实施零信任的路线图。这包括确定组织的特定安全需求、现有功能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使零信任策略成熟所需的步骤。
- 采用以数据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专注于保护数据资产,而不是传统的网络边界,确保根据用户、设备和应用程序信任度授予访问权限。这种重点转移确保了安全措施与组织最宝贵的资源保持一致。
- 实施持续监控和验证:监控用户活动、设备运行状况和访问模式,以实时检测和响应异常情况。这种积极主动的方法使组织能够在威胁造成重大损害之前识别并减轻威胁。
- 利用强大的身份和访问管理:实施强大的身份验证方法(例如多因素身份验证)来验证用户身份和访问权限。这可确保只有经过授权的个人才能访问敏感资源,从而降低基于凭据的攻击风险。
- 培养写作文化:确保 IT、安全和业务团队之间的跨职能协调和协作,使零信任策略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这种协作方法有助于确保零信任实施满足安全和业务需求。
- NIST的零信任路线图: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 (NIST) 开发了一个用于实施零信任架构的综合框架,称为 NIST 特别出版物 800-207。此路线图概述了组织在过渡到零信任模型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组件和实施指南。
零信任架构的多功能性使其应用程序适用于广泛的用例,每个用例都有其独特的安全挑战和要求。了解这些不同的用例可以帮助组织将其零信任策略与其业务需求保持一致。
零信任原则可应用于广泛的用例,包括:
- 远程和混合工作:确保在家或外出工作的员工能够安全地访问公司资源。零信任消除了对传统 VPN(虚拟专用网络)的需求,并提供对应用程序和数据的安全访问,无论用户的位置或设备如何。
- 云迁移:通过在授予访问权限之前验证用户和设备信任来保护托管在云中的数据和应用程序。随着越来越多的组织转向基于云的基础设施,零信任对于保持对敏感数据的控制和可见性变得至关重要。
- 物联网和 OT 安全:将零信任原则扩展到物联网 (IoT) 和运营技术 (OT) 设备的多样化且通常易受攻击的情况,可以降低与不安全端点相关的风险。
- 第三方访问:零信任严格控制和监视供应商、合作伙伴和其他外部用户的访问。它确保这些第三方实体根据其可信度和最小特权原则被授予适当的访问权限级别。
- 合规性和法规要求:使零信任策略与行业特定的合规性标准和法规保持一致。随着监管框架的发展以应对现代安全挑战,零信任可以帮助组织满足这些严格的要求。
通过了解这些用例,可以更好地将其零信任策略与其特定业务需求和安全挑战保持一致。
随着零信任越来越受欢迎,一些误解也出现了。
- 误区:零信任仅适用于大型企业
真相:零信任是可扩展的,使各种规模的组织都受益。虽然大型企业具有复杂的安全需求,但零信任原则也适用于中小型企业。较小的组织可以在不破坏银行的情况下实现强大的安全性。
- 误区:零信任是一种产品,而不是一种策略
真相:零信任是一种安全策略,涉及思维方式和原则的转变,而不是单一的产品。各种产品都支持零信任,但了解这些原则并全面实施它们至关重要。它不是灵丹妙药,而是一种全面的安全方法。
- 误区:零信任意味着不信任任何人
真相:零信任会验证每个人和每件事,假设所有用户、设备和应用程序都是潜在威胁。这不是关于不信任用户,而是确保根据经过验证的身份和权限授予访问权限。验证可以降低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数据泄露的风险。
- 误区:零信任仅适用于云环境
真相:零信任适用于各种环境,包括本地、云和混合环境。其原理是灵活的,可以适应不同的基础设施设置。零信任可保护任何环境中的访问和资源,从而降低安全漏洞风险。
通过了解这些误解和零信任的真相,我们可以做出明智的安全决策并实施强大的安全态势。